潘沁,女,中共党员,南开大学哲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2014年入职武汉轻工大学,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省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成员。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仁爱之心与强烈的责任感,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硕士导师”、“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一、春风化雨,教书育人
潘老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20多年,在教学上认真负责,十分重视立德树人,在课堂教学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对于中外班的本科生同学,由于很多同学在本校学习两年后将去国外学习两年,潘老师引导学生在课上读马克思主义英文原著,尝试用英汉双语教学,注重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她说这样做是希望学生出国后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
潘老师也十分重视实践育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2014年潘老师偶遇一群心智障碍孩子家长,发现他们非常需要帮助,就在课堂上倡导了对弱势群体志愿帮扶行动,一直坚持带着大学生志愿者帮扶心智障碍群体,让学生把活动拍照做成PPT在课堂上分享心得。有的同学说在帮扶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助人的快乐,有的同学说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了自己价值感,有的同学说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潘老师2014年在我校动科学院建立的帮扶心智障碍弱势群体志愿者团队“星希望”于2022年在湖北省志愿活动大赛中获得银奖,被多家媒体报道,获得了社会的好评。正是既重视课堂育人也重视实践育人,潘老师的课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多次在本科学生评教中获得了满分。
2012年潘老师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硕士生导师,为了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她建立了一个QQ群,常在群里给学生推荐经典或前沿书籍,发布学术讲座和研究生论坛等信息,并把自己做学术的心得分享给学生,鼓励学生多看书多练笔多参与学术会议,多次带研究生出去参加全国学术会议,主动给全体研究生做如何写学术论文的报告以提升研究生的写论文水平。她指导研究生小论文多次在全国学术会议上获优秀奖,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多次获优秀论文奖,指导研究生获教育部思政课比赛入围奖,推荐优秀研究生攻读博士。当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潘老师会尽力去帮助解决。比如2015级研究生吴同学,自认为基础差没有能力完成学业,潘老师多次鼓励他并每天用微信指导他写论文,最后吴同学顺利毕业并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称号。2017级徐同学并不是潘老师带的研究生,但潘老师得知他来自于农村,经济贫困,身体不好,常感自卑,便多次叫他到家里吃饭,给他做心理疏导,带他去参加帮扶弱势群体的志愿活动,提升价值观,还对他进行了经济支助,支持他完成了学业。徐同学在校期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最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二、严谨治学,潜心科研
潘老师一向严谨治学,潜心科研,她认为严谨治学是一个大学教师的根本,在学术研究中要得出结论一定要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切不可信口开河。虽然教学工作比较繁重,但她平时有空就会浏览一些学术网站,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学者进行交流,并长期利用空余时间坚持写论文和项目申报书,每发表一篇论文,每申报一个项目,她都要阅读大量中外文献,经过长期思考和反复修改。
经过长期的积累,从2003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来,潘老师在科研上独著专著2本,合著五本,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哲学动态》《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湖北社会科学》《理论学刊》《系统科学学报》等CSSCI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论文被权威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一篇。主持各项课题多项,2021年主持的“《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编程史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同年入选湖北省入选“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养项目。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台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潘老师就是一位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三、扶弱助残,服务社会
潘老师热心于公益事业,服务社会,自2014年入我校以来一直坚持对武汉市心智障碍群体做帮扶,常利用周末或暑假时间去参与帮助残障孩子、孤寡老人的公益活动。在每年9.9公益日参与捐款募捐等活动,为贫困家庭、残障孩子捐款捐物,在常青花园社区建立了为心智障碍孩子服务的公益组织“阿甘成长联盟”,每周末邀请特教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在常青花园社区、武汉轻工大学校内为孩子们举行精彩的手工、篮球、音乐、游戏等精彩活动,给困境中的家庭和孩子送去了温暖与希望,获得了家长们的好评,多次被媒体报道。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曾这样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潘老师说她会一直在公益路上走下去,为世界增添一份美好。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潘老师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她只是以诲人不倦的精神教书育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地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攀登,以公益行动尽到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大学教师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平凡与伟大。(审核: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