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过程,切实提升教学质量,4月10日下午,原理教研室召开“群众史观——从传统智慧到当代理念的跃升”为主题的集体备课会,会议由原理教研室主任刘平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研讨。

刘平以《尚书·五子之歌》等典籍为切入点,通过“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经典论述,深入剖析传统民本思想中“重民力”“顺民心”的治理智慧。通过提出“如何理解民为邦本思想对于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创造中华政治文明方面的重要意义?”、“如何认识民为邦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等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既要认识到民为邦本思想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对限制君主的权力、维护人民的利益方面发挥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其本质是君本之下的民本,在实际践履中是以“君为邦主”为前提,重民和尊君的天平最终倾向于尊君一端,体现出民本为虚而君本为实的实质,与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群众史观的根本立场存在差异;通过古今思维导图对比分析,指出群众史观对传统民本思想创造性转化的方面:将人民从“被治理对象”升华为历史的主体、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解释社会形态更替超越循环史观等。
在互动研讨环节,老师们围绕“第二个结合”孕育的新理念进行了深入讨论,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用群众史观激活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使其在现代社会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经由“第二个结合”形成的“人民至上”理念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鲜亮底色,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价值遵循。基于上述研讨成果,会议最终形成了“三步法”教学方案:通过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民本思想的典籍文本,讲述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第二步,组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与传统典籍展开对比研讨,深入分析两者的理论差异和思想演进,使学生深刻理解唯物史观对传统理论的继承与超越;第三步,引入诸如十八洞村脱贫纪实等典型实践案例,详细讲解“人民至上”理念在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与伟大成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这一理念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他们对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本次备课会通过跨学科的多维度碰撞,构建起贯通五千年的群众史观教学图谱,为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未来,教研室将继续开展系列新思想融入马原课的研讨,将持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作为中心线索,紧扣历史规律与时代发展的逻辑,深入挖掘各类思想和理念间的内在联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为培养具有正确历史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审核:胡沫)